****《心灵与星空,存在与认同》的形成 **********************************************
1、 高中开始小杨老师对“本义”思考的引导而养成的刨根问底的思维习惯,即知其所以然;
2、 大学给同学、朋友频繁的写信,交流、争论一些基本的问题,包括后来的Veey.com社区上的讨论;
3、 在合肥与WYJ见面讨论,尤其是都在“迷茫”时期,当然,现在都很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4、 2002年11月在宿舍看完了余世维博士的“成功经理人讲座”,发现VE很多问题,VE事宜全部暂停;
5、 WYJ推荐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平心静气的读完,思绪豁然开朗,真正“开化”了,呵呵;
6、 2003年分三次写完《存在认同》的三个主体提纲,并在岁末整理成《心灵与星空,存在与认同》
* 2003年初写完第一个主体提纲,9月份和WYJ逛科大书店的时候发现复旦大学孙成钢博士的《新人性》,
和WYJ说“我们节省了写《存在认同》这本书的时间了”,呵呵。
本文试图从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切入,来寻找类似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主要是)限于个人水平,难免会有不合理、偏颇、不尽如人意乃至错误的地方,所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因此,大家可以任意引用,只要说明出处,本人决不追究版权问题,我的E-mail是zhuang@binbing.com ,还望不吝赐教,希望最终有个完善的版本,重要的是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的乐趣和收获,最终的结果么,即使可能不完美,但是想来应该也会很美、令人回味——甚至这一生!
本文结构索引
一、心灵与星空
(一)计算机与人的“软”、“硬”件构成对比
(二)私体利益与行为(经济学与“人”)
(三)私体关系(管理学与“人”)
(四)朋友
(五)树“人”(教育与“人”)
二、存在与认同
(一)人生初解
(二)一种和谐
(三)一念间
三、源
(一)主要参考、推荐书目
(二)写在后面的话(跋)
(三)特别说明
一、心灵与星空
**************************** 一些前提概念的说明 *****************************
0、本文中带引号的“人”均指“私体”。
1、私体:本文中提及的“私体”是中性词,可以指人、指家庭、指组织、指社会、……,
乃至指整个世界等,所不同的是各自涵盖的范畴,对外体现的,则是有至少一种
共同利益关系的一个“集”。
2、信息:指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获得它可以消除私体对事物以及其他私体认识
的不确定性;信息量的大小,在于所消除的不确定性的大小。
*****************************************************************************
(一)计算机与人的“软”、“硬”件构成对比
各种应用软件,包括对外“接口”以交流、通讯、…… |
软件 |
语 言 |
文化 |
具体学科、行业知识,可与基本理念(“核心代码”)集成,…… |
各种系统软件(OS、DBMS等)、底层协议等 |
基本理念,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原则、…… |
计算机硬件
不同计算机性能差异的物理基础 |
“人”
本人认为,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物质基础 |
简述:
1、“人”与计算机类似,先自身(受文化、环境、教育等影响)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后通过相关协议(“处世”规则)建立联系,形成网络(“人际关系网”),类似于数据与数据结构的关系。
2、语言所起的是交流作用,有 “共同语言”是私体交流的前提,作为私体交流使用的符号,并不能立体、全面地传达私体完整的意志、意愿(所谓“辞不达意”)。
3、私体的文化(此处“文化”为动词)相当于计算机软件的安装;“人”基本理念的确立于“人”的底层意识、意志匹配,相当于以计算机芯片为基础开发设计操作系统——这里有个问题,其他星球上的智慧生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是以什么样的“芯片”为基础的呢?
******************************************************************************
(二)私体利益与行为(经济学与“人”)
1、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分配于不同的用途,以满足经济主体多样化的需求的科学。(微观经济学)市场经济中,个人被假设为“经济人”,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本人认为,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的实质是“人”作为私体追征认同的一种表现。
2、 (宏观经济学)古典两分法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两者互补影响;此外,政府发行货币以提高政府收入就如同向广大货币持有者征收了一笔通货膨胀税,即“铸币税”。本人感觉,国家持有单一外汇币种比较“亏”,相当于为人家可能的错“买单”。
类似的,私体获得的荣誉、评价,乃至持有的货币仅为私体得到的“名义变量”值;私体获得的“好处”、效用,乃至所持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为私体得到的“实际变量”值。
3、 不在形式、名义,只在实质——即私体所追征的终极认同。(务实与务虚问题)
******************************************************************************
(三)私体关系(管理学与“人”)
1、(“通感”管理学)“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人”的目的性来源于“人”对外部环境和“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人”能通过学习,并对所学东西消化后形成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各种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和技艺等。并且“人”与“人”之间能够在一定前提下互相传递“信息”。
2、“私体”由人至家庭、至组织、至国家、……,(一人以上范畴的)私体成员为本私体的利益而行事,目的是征得自身及外界对本私体的认同。因此,所谓的客观评价,乃超越本私体利益范畴的评价(包括对本私体和其他私体的评价)。
3、 本人以为,管理,即首先令私体成员获得自身的认同(解决“生存”问题),而后再是协同私体成员共同为外界对本私体的认同而努力。
4、(一人以上范畴的)私体的内部或者私体间的矛盾,一般而言,皆来自私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通过足够的交流、沟通来化解,而非物质、精神暴力!
******************************************************************************
(四)朋友
1、 平时听到的所谓朋友的“相互利用”关系,感觉其为失客观的消极评价,本人认为,朋友之间“利用”关系的实质,实为“需求的互补”,其中精神需求、以及实质为精神满足的物质需求层次皆为“人”的存在认同需求。
2、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失其合理的方面,当私体成员之一“得道”(追征得到较高水平的认同),说明该私体(至少)其基本理念是高度被认同的,因此,该私体中其他成员的“升天”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甚至应当鼓励!
******************************************************************************
(五)树“人”(教育与“人”)
1、 教育,即依次在“人”的各阶段将“人”文化(此处“文化”亦作动词)。
现以计算机为原型作比喻说明最小单位的私体——人的教育:胎儿在母体形成的过程相当于计算机硬件的制造和组装;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基础教育等相当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安装(如操作系统等);职业教育、高等专业教育相当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安装。系统软件的安装质量、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
2、 本人以为,教育者当涵盖环境(包括了其他私体的环境)、“过来人”(比如某专业课的老师)等该私体所遇的一切。
3、 教育的任务,应主要是这样两个:
第一, 私体如何建立其自身的存在(“经济个体”);
第二, 私体如何建立与其他私体的联系(“管理行为”,决策、沟通等)。
4、 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把握两点:
第一,“亲情”,维持其自身有效存在着的感受;
第二,“鼓励”,认同其存在。
5、 综上,“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私体追征其自身的存在(为外界所)认同打好基础。
* 强调一点:不在“名义变量”,在“实际变量”。
二、存在与认同
第一部分“心灵与星空”的五篇中反复提到的“存在”、“认同”这两个概念,即第二部分将系统阐述的“人生初解”、“一种和谐”、“一念间”,本部分三篇都是2003年不同的时间完成的,这里收录的基本上是原始手稿记录,其中以第一篇为核心——令我高兴的是,几乎在第一篇完稿的同时,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孙成钢先生所著的《新人性——我把你看透了》出版了,其中提及的“存在认同”、“存在认同度”等主体框架概念,均和同时期我所完稿的这篇“存在认同——人生初解”一致,与孙成钢博士联系、交流的过程中,更是发现各自的理念有相同、相似之处,……
******************************************************************************
(一)人生初解 ZBB2003.2.25夜
手稿扫描件浏览网址:
http://zhuang.binbing.com/private/czrt2-1.jpg
http://zhuang.binbing.com/private/czrt2-2.jpg
一、基本假设
1、 存在就是存在,但它也是、也仅仅是一种状态。
2、 存在体(即上文所指“私体”)的存在状态得以继续,依赖的是向其他存在体征得的认同,即存在体之间是有联系的(但不一定是相互的认同)。
3、 存在体从开始到结束的存在过程,是为其自身的存在向其他存在体追征认同的过程(人所做的、人、团体、企业乃至国家皆如是) |
二、基本事实
就人而言,其存在(所说、所做、所表现的及其存在本身)得到认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舒心、满足、愉快、惬意的感觉,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可能不大合适)——“爽”;反之则“不爽”。 |
三、某些理念
1、 在这个地球上,除了你自己和爱你的人,没有人真正在意你。
2、 重要的不是在什么地方,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
3、 家,是经常关心你也需要你经常关心的人的集合;
家人,是经常关心你、也需要你经常关心的人。
4、 人活在这世上,谁都不容易。——别人的话,我的理解是:谁都在为自己的存在追征着认同,而这追征的过程都是“不容易”的。
5、 人到中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朋友活着。——别人的话,我的理解是:朋友是人的“存在认同体系”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基本的组成部分,在该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大,尤其到了中年以后,系统稳健性也很好。
…… |
四、典型解释
1、 人生:人的一生(有意识或无意识)所做的一切,是为其自身的存在追征认同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建立并完善着其“存在认同体系”。
2、 爱:当对一个人说“我是爱你的”时,其潜台词即“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因为你对我这一存在的认同(包括我为你所做的,你我共同度过的时间等。)”同理,热爱事业。
3、 爱情:一个人的爱情,是某一时期此人的“存在认同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所爱的)那个人的存在;爱情的“深浅”取决于其比例的大小,“结果”取决于其在整个“存在认同体系”中的稳健性。
4、 恋爱、婚姻:是建立个人较稳健的“存在认同体系”最简单、有效的途径,所以很多一开始准备单身的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婚姻;孩子,是人这一存在体之存在的延续。
5、 亲人、血缘:是人一出生就伴随着其存在始终的,从时间上来讲,在人的“存在认同体系”中是最长的,属于基本层次的,尤其是母亲(所以有“父亲对孩子最大的爱,是爱孩子的母亲”的说法)。
6、 适应:在某人的存在被其所接触的人和事、所处的环境认同或相互认同时,也即此人的存在认同体系基本稳定了,即“适应”了。
7、 反省:是“存在体”自我检定的行为,当存在体的存在处于不适应状态时,便产生自检,并试图通过一定的途径而努力以达到新的适应状态——“存在认同体系”新的稳定态。
8、 寂寞:是存在失认同(存在体的存在得不到认同)的典型状态,在人停止了其追征认同的活动或失去主要认同者时产生,也是一种不适应,所以此人就开始“反省”或通过做事情或和家人、朋友联系来重新获得另一种认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有效获得基本认同,可能产生存在体的自毁行为,如人的自杀、团体的解散乃至国家的解体等。
9、 得失:人在为其存在追征认同时,通常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为其他存在体做一些事情、作一些付出而进行的(尤其是时间上的“付出”),若这些未得到认同则有“失”的感觉,反之则是“得”。具体表现为人做事的目的性,以及对某人或某一事物的在意程度。
* 以上解释的大部分,都和WYJ在一次畅谈、长谈中交流过,笑言我们以后可以合著一本《存在认同》的书(现在孙成钢博士的《新人性》就是了,这样我们就节省了写一本书的时间,呵呵),倒不是说自己有多伟大可以指导他人的生活乃至人生,而是因为用这些来解释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时,得到的是比较完满而令人舒心、坦然的答案,所以将心比心,就拿出来,权当抛砖引玉。 |
******************************************************************************
(二)一种和谐 ZBB2003-12-12
* 以“个人”这一存在单位为例,探索一种结构化的和谐的存在状态,亦可拓展至组织、企业、国家乃至世界等范畴(即其他私体,或者说其他存在体)。
一、“存在”的根本 [ “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 ]
** 平安、健康、快乐地度过此生
1、 平安:不“作奸犯科”,即按既定规则行事,以减少(社会等)活动成本,少走弯路,集中有限精力解决关键问题;照顾好自己。
2、 健康:生理、心理,内在、外在的健康;目标是把事情做好,而不是为了与别人比大小、比高低,或者向人炫耀——因为除了你自己和爱你的人,没有人真正在意你。
3、 快乐:人心向悦,既然自己喜欢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就不妨也做一个快乐的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没有度不过的难关;如果如果当前所作的那件事令人很不开心,那就放下,换个时间做或者干脆不再去做。
** 我们所做的才是我们真正选择的,没有人需要因为我们的选择而欠我们什么,但我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二、“存在”的建立:做好自己现在的事
** 第一步:筹划
1、 艺术(非结构化):明确一个概念,即要做什么事;
2、 科学(半结构化):找出要做好这件事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罗列出来形成系统;
3、 技术(结构化):就各关键环节、问题的把握与解决,设计出可行的方案、计划及相关备注文件。
** 第二步:实施 ——注意轻重缓急。如表所示(重要:影响深远;紧急:需要马上处理)
很重要
很紧急 |
很重要
不紧急 |
不重要
很紧急 |
不重要
不紧急 |
三、“存在”的交流
1、 说有用的话,即传递可以消除他人对事物(或其他私体)认识的不确定性的信息;
2、 为自己的“存在”营造一个积极乐观的进取氛围——
人生在世,看怎么组合。有的组合虽然素昧平生却能让每一个生命都摆脱无聊,生发出霜笼月罩的山水气韵,敢于合力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到脚下;有的则相反。
******************************************************************************
(三)一念间 ZBB2003-12-24
这里,记录我的一些顿悟,以及长久思考的一些问题的系统性整理,……
1、组织管理、个人蓝图的划分:
艺术——非结构化——群体决策——战略级
科学——半结构化——分组管理——管理级
技术——结构化的——具体实现——作业级
2、什么是最好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说因为这只是一群人给予另外一个人的评价。类似的还有荣誉、学位、职称等,都是一种认同,问题是,你是否愿意接受这群人对你的这种认同。
3、评价和评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评论一件事之前,需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否则就真的是“沉默是金”:第一、我们对所要评价的人、所要评论的事是否了解,了解多少?第二、我们评价一个人、评论一件事的出发点在哪儿,即我们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4、人性自私?曰:“自私”只是个体追征其认同的一种表现。
当涉及到私体(个人、组织等)利益的时候,私体才会全力认真对待。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所谓的“客观(评价)”就是脱离本层次私体利益的前提下的陈述——换言之,考虑时尽量(至少)往上一级的立场靠,比如在考虑个人时想一下组织利益,依此类推,根本上说,地球也仅仅是宇宙中类似尘埃的一点点,更何况人?没有什么真正大不了的事。
5、“钱”代表着操纵公众生活的权力。对《万历十五年》中这句话的理解,在了解了宏观经济学中的“铸币税”(即“通货膨胀税”)以后,应该会有更深的理解。另,货币银行学提到当前世界的货币体系中的货币主要是“信用货币”。
6、“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信息”,而前者则体现着作为信息载体的言者的素质,以及更重要的是言者对听众的态度。
7、“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里的老师应该不是狭义的在学校教书的老师,而是这个“学生”一路走来所遇的人以及其经历的事等。
8、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物质上讲,很可能是由不同人种的原因导致的,因此,地球上的“人”也可以看作是多类型的智慧生物的集合,但还是有“底层代码”的,即都是“人”。但若另一个星球是有两个不同物种的智慧生物又该如何协调?
9、想起网上报道湖南有位老先生开私塾读“经”,有效果!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是“精英教育”,让精英在大学学习如何“做事”;但是刚入大学时的迷茫,以及中考、高考后被“淘汰”过半数的“非精英”又能做什么?似乎可以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人(尤其是迷茫中的人)明事理、进而明事,毕竟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老先生做得对(个人觉得)!
三、源
******************************************************************************
(一)主要参考、推荐书目
1、黄亚钧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
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黄河青山》
5、孙成钢,《新人性——我把你看透了》,南方日报出版社
6、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
7、《论语》、《荀子》、……
******************************************************************************
(二)写在后面的话(跋)
1、 感谢看着我“长大”的杨亚平老师,高中三年的悉心教诲,让我有了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从生命真相的角度考虑人、人生、……,以及高中毕业后杨老师叮嘱的“要多读书”、“多想想”的提醒,虽然很多时候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呵呵。
2、 感谢小吴(WYJ)、小辛(ZYX)、小弟CW、大宝(LXF)、Cancer(CXJ)、…… 以及其他我的亲人、好友们,一个人的思维肯定是有限的,且难免偏颇,感谢大家对我思维的拓展和更正,以后的人生路,我们依然一起走。很高兴,能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3、 感谢工大管理学院为我提供这样的环境,细致地考虑这些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系统。
******************************************************************************
(三)特别说明
1、我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经典文化,深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自豪!有信心在有生之年,看到我们的祖国屹立于强国之林!
2、您现在所见到的仅是“第一稿”,所以肯定是很不完善的,抛砖引玉,所以如果您有耐心看到这里,并且觉得以上我所述的有需要更正或者扩充拓展的地方的话,那么欢迎您和我联系,让我们在交流中共同进步!我的网上完整联系方式如下——
OICQ:68336995
http://zhuang.binbing.com
Mailto: zhuang@binbing.com
从虔诚的信徒,
到平静的行者,
所遇皆已看平淡的时候,
愿意坚守真实的生活,
若干年后,我的一切都是传说,
……
3、 本文所涉及所有个人观点或者语句、段落等您皆可任意引用,只要说明出处即可,本人决不追求“版权”问题。^_^
ZBB,《心灵与星空,存在与认同》,第一稿,2003-12-30